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 栏目首页
首页 > 栏目首页 > 趋势 > > 正文

力压沪苏!中国工业第一城,没悬念了?

2023-05-11 12:18:14来源:国民经略

文|凯风

得先进制造者,得未来。

01


(资料图)

这个城市,再夺增量第一城。

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深圳GDP达到7772.19亿元,同比增长6.5%,增速在十强城市中排名第一。

不仅如此,深圳更以700亿以上的名义增量,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,成为后疫情时代拼经济的最大贡献者之一。

这是继去年全年深圳夺得全国增量之王后,再一次领跑全国,不仅消费、投资、外贸 “三驾马车”集体飘红,制造业增速更是大幅跑赢同能级城市。

毕竟,今年以来,欧美国家经济衰退风险陡然上升,全球外贸形势风云激荡,产业博弈日益白热化,日韩及越南等外贸大国集体陷入负增长,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经济强市难免受到影响。

由于外贸与制造业密切相关,外贸尤其是出口波动,必然冲击到工业强市的基本面,导致一些城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。

在内地TOP10城市中,过半外贸或工业出现负增长,这种场景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。

同为中国三大工业城市和三大出口城市的上海和苏州,出口和规上工业罕见同时出现负增长。

然而,作为中国出口第一大市和新晋工业第一大市,深圳却成了罕见的例外。

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4.5%,而出口增速更是高达23.8%,分别跑赢全国1.5个、15.4个百分点。

这意味着,深圳不仅继续稳居中国出口第一大市之位,而且还稳住了“工业第一城”的名号。

02

去年,深圳首次跃居中国工业第一大市之位。

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,我国涌现出无数个万亿级产业,助力一众城市成为5000亿级乃至万亿级工业强市。

在一众工业大市中,深圳、上海、苏州遥遥领先。三地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、工业增加值迈过1万亿大关,与其他地市拉开明显差距。

作为大国制造的第一梯队,沪深苏争霸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,但究竟谁是工业第一城,一直未有定论。

这一局面在去年发生微妙的变化。2022年,深圳工业增加值达1.13万亿,首次超过上海的1.08万亿,而其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之首,这意味着深圳首次晋级工业“双冠王”城市

对于这一历史性突破,许多人不以为然,认为是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暂时性波动,深圳的工业优势难以持续。

事实上,当疫情这一干扰不复存在,同时面对外贸等新的超预期因素的冲击,深圳仍旧守住了工业基本盘。

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,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5%,而上海和苏州分别是-0.4%、-2.7%。

不难预料,2023年,深圳大概率继续守住工业第一城之位。

03

与沪苏相比,深圳工业和外贸何以能逆势飘红?

一个原因是产业层面的,作为集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的科创“双中心”城市,深圳的产业转型走在全国前列。

过去10多年来,深圳率先建立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,这些产业科技含金量高,居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游,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
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,202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.33万亿,占GDP比重高达41.1%,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。

深圳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

不仅如此,这种产业结构,也让深圳得以对冲全球外贸下行的影响。

据统计,深圳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占比高达76.5%,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、手机出口额分别增长10.9%、3.6%,而以电动车为主的“新三样”更是大增120.6%。

第二个原因与制造业主体结构有关,深圳是民企主导,苏州是外企为主,上海是国企、民企和外企兼有。

一个常识是,越是在市场中摸打滚爬的企业,市场意识就越敏锐,对风险的感知力和抵抗力就越强。

而外商为主的工业结构,在全球化时代可谓无往而不利。一旦全球化退潮、地方保护主义重现和全球产业格局重塑,这些企业往往首当其冲。

第三个原因是“两条腿走路”,深圳是少有的集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为一体的经济大市。

深圳不仅是全国工业第一大市,还是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一线城市。

目前,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元,占GDP超过30%,规模和质量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。

深圳不仅拥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,也是互联网和软件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,硬科技与软科技的结合,为深圳布局高新产业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来源:赛迪智库

在数实融合的助力之下,深圳成了全国智能制造的高地,成了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。

04

中国工业第一大市,仍在逆势加码制造。

日前,在深圳光明科学城,一座以“母本工厂”为定位的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宣布实现规模投产,有望每年为深圳带来1600万台以上的智能终端产能、500亿元以上的产值。

这个项目从开工到建成,仅用了一年半时间,而从试生产到投产,只用了不到100天时间,生动诠释了拼经济之下的“深圳速度”

这只是深圳逆势加码制造业的缩影。

这两年,即使面临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,深圳仍旧涌现出以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、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、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、华润微电子、华星光电T7二期为代表的众多先进制造业项目。

这些项目均被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,大多都是百亿级乃至千亿级,无一不代表所在行业的最高水平,无一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转型方向所在。

以最近全面投产的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为例,一个生产基地,集成了9大高自动化率标杆线和十余个智能制造系统,堪称先进制造的“集大成者”

而作为“母本工厂”,最先进的技术、最前沿的设想、最复杂的设计都会在此率先实践,并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,从深圳向其他城市乃至全球输出先进智造经验。

联想在全球有30多家生产基地,在国内也形成了“东西南北中”的全方位布局,却仍将代表自身最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放在了深圳。

一时之间,无数人都在问,这些高新产业为何纷纷涌向深圳?深圳又何以对冲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?

事实上,早在几年前,深圳就重提“工业立市”,并将此上升到“制造业当家”的新高度,并明确将“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”作为首要任务。

与过去几轮工业化不同的是,这一次深圳全面押注先进制造业,剑指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根据规划,深圳将以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为方向,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中心。

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背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,深汕比亚迪工业园背后是新能源,华星光电项目背后是超高清显示……可以说,在几乎所有新赛道上,都有深圳的一席之地。

如果说中西部工业大市的崛起,不乏产业西移和国内大循环的助力,那么深圳等制造强市的突围,只能依赖创新驱动之下的自力更生。

创新,对于深圳尤其关键,这也是为何一众高新产业纷至沓来的核心因素。

05

“人多地少”的深圳,何以成了中国工业第一大市?

作为城市面积最小的超大特大城市,深圳面积不到上海的1/3、苏州的1/4、北京的1/8。

早在2004年,深圳就提出了“四个难以为继”—— 土地、空间难以为继;能源、水资源难以为继;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,而城市空间已经不堪人口重负,难以为继;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。

然而,恰恰因为各种资源“难以为继”,倒逼深圳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如今深圳不仅是“地均GDP”最高的城市,也是万元GDP水耗、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。

前不久,社交网络出现“北京VS深圳:谁是中国第一科创中心”的争论,凸显了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共识。

无论是研发投入强度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,抑或代表制造业“中场力量”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指标,深圳都位居全国前列。

一个没有几所双一流大学,也没有多少大型科研院所的新兴城市,何以成了首屈一指的创新重镇?

答案在于产业和企业。

深圳培育了一批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,诞生了众多世界级的科技企业,这些产业和企业,正是深圳创新的主场,并形成了“强磁场”效应,吸引更多高新产业的到来。

在深圳,有“四个90%”之说:90%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,90%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,90%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,90%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。

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,之所以选择落户深圳,成了早在30多年前就与深圳展开合作这一历史渊源之外,看重的是正是深圳的先进产业集群、创新实力和一流的营商环境,以及对于工业尤其是高新制造业的重视度。

要知道,一个房价直追香港、地价堪称寸土寸金的地区,每年都能从有限的供地里,拿出数百公顷的产业用地,并划出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,严守产业底线。

在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工厂落户的光明区,通过各种腾挪,打造了5个“平方公里级”新型产业社区,为先进制造业的落户创造更大的产业空间。

这也就是坊间常说的“腾笼换鸟”和“鸟枪换炮”,用含金量更高的先进制造业弥补土地空间的不足。

在工业上极其“慷慨”的背后,是因为深圳深知,一个高新企业的落户,带来的不只是纸面上的产值,更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涌入,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火花。

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是最佳案例。在2022年投产之后,当年即带来533亿的工业产值,迅速跻身深圳工业十强企业之列,为光明区乃至深圳带来新的工业增长空间。

更关键的是,联想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工厂,还有无数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及数十万的就业规模,更有一个系统性的创新生态。

日前,联想集团在深圳正式发布柔性制造“光明计划”,以“制造即服务(MaaS)”的理念,借助自身的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优势,为其他企业打造集“研发-样品-验证-调优-量产”的全链条服务。

而在深圳,像联想一样的企业还有很多。正是这些企业的存在,壮大了深圳的创新创业集群,让其在全球产业大调整依旧能够勇立潮头之上。

一流的政府与一流的企业,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,靠着自力更生,深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产业晋级之路。

06

现代化产业体系,这一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

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委会第一次会议强调,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事实上,这不是这一概念首次出现,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均排在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之后列第二位。

现代化产业体系,为何如此重要?

从产业层面看,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搅动国际产业格局,从新能源、新材料到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,无不如此。

从发展阶段来看,当经济进入新阶段,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持续,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,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。

从国际层面来看,全球产业博弈和调整的节奏越来越快,传统的经贸冲突正在演化为更深层次的科技、产业之争。

那么,谁来担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任?

作为身兼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科创“双中心”角色的北京、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,自然要勇挑大梁。

其中,以广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门为中心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,被赋予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、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”的定位,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堪称排头兵。

与此同时,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型科技企业同样不能置身事外。正如高层会议所指出的,“要大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,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,大力培养大国工匠”。

可见,无论科技自立自强,还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,都需要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合力。

谁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行一步,谁就能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得更大话语权,在城市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强的主动权。

乘势而上,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值得期待。

关键词:

热点
39热文一周热点